諸葛亮

諸葛亮

諸葛亮簡介:諸葛亮(181-234),字孔明、號臥龍(也作伏龍),漢族,徐州瑯琊陽都(今山東臨沂市沂南縣)人,三國時期蜀漢丞相、傑出的政治傢、軍事傢、散文傢、書法傢。在世時被封為武鄉侯,死後追謚忠武侯,東晉政權特追封他為武興王。諸葛亮為匡扶蜀漢政權,嘔心瀝血,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其散文代表作有《出師表》、《誡子書》等。曾發明木牛流馬、孔明燈等,並改造連弩,叫做諸葛連弩,可一弩十矢俱發。於234年在五丈原(今寶雞岐山境內)逝世。諸葛亮在後世受到極大尊崇,成為後世忠臣楷模,智慧化身。成都、寶雞、漢中、南陽等地有武侯祠,杜甫作《蜀相》贊諸葛亮。

後代子嗣

諸葛亮46歲的時候,他的親生兒子諸葛瞻出生,史書記載,諸葛亮去世的時候,諸葛瞻才八歲。但他從小就聰慧可愛,擅長書畫,記憶力很強。長大後從低級軍官做起,一直升到他父親曾擔任過的軍師將軍。

後來,諸葛瞻官至衛將軍,一度執掌蜀國朝政。魏國大將鄧艾討伐蜀國時,諸葛瞻率領軍隊前去抵抗,拒絕魏軍誘降,戰死在綿竹。當時他的兒子諸葛尚年僅十七歲,同樣戰死沙場;諸葛瞻殉國之時,他的次子諸葛京還很小,不到參軍打仗的年齡,所以幸存瞭下來。

晉朝統一三國之後,諸葛京被新的朝廷遷居到中原一帶,征召為官吏。諸葛京出任過關中地區眉縣令,並治理得很好。想當年,他的祖父諸葛亮多次想攻打眉縣,都未能如願。沒想到歷史與他開瞭個小小的玩笑,讓他從未謀面的孫子成為這裡的縣令。

諸葛亮的大哥諸葛瑾早年投效東吳,深得孫權的器重。後來官至大將軍等最高軍職。他的長子諸葛恪更是青出於藍,在吳國權傾朝野,後來死於一場政變,東吳的諸葛傢族被滿門抄斬。

諸葛亮的堂弟諸葛誕很早就追隨曹操,在魏國擔任一流高官。後遭司馬傢族的打擊,其傢族也被全部殺光。如此一來,諸葛傢族除瞭在老傢山東瑯琊一帶的族人之外,史書上有記載的幸存者就隻剩下諸葛亮的孫子諸葛京和諸葛誕之子諸葛靚,諸葛京在擔任眉縣縣令之後,繼續升遷,最後官至江州刺史……從此,史書上就不再有諸葛京後人的記載。

當前,在山東臨沂和浙江蘭溪各有一批姓諸葛的人士,他們都有各自的傢譜記載著與諸葛亮的淵源關系。在浙江,諸葛後人幾乎遍佈全省各地。但據說,他們都發源於浙江蘭溪市的諸葛村。

從明代起,蘭溪一帶的諸葛族人主要以經營中醫藥業為主。據說這是秉承瞭"不為良相、便為良醫"這一祖訓。後來,他們在此行業中逐漸發展壯大。清代中後期,諸葛族人把他們的中醫藥店開到瞭浙江各地,乃至於全國各大城市,形成"蘭溪藥幫"這一商業幫派,盛極一時。同時也造就瞭諸葛村今天眾多華麗精巧的民居建築。

軼事典故

吃瓜留子

諸葛亮不僅能種出好莊稼,而且還有一手種西瓜的好手藝。襄陽一帶曾有這麼一個規矩:進瞭西瓜園,瓜可吃飽,瓜子不能帶走。傳說這條"規矩"也是當年諸葛亮留下來的。諸葛亮種的西瓜,個大、沙甜、無尾酸。凡來隆中作客和路過的人都要到瓜園飽飽口福。周圍的老農來向他學種瓜的經驗,他毫不保留地告訴他們瓜要種在沙土地上,上麻餅或香油腳子。好多人都來問他要西瓜種子,因為以前沒有註意留瓜子,許多人隻好掃興而歸。第二年,西瓜又開園瞭,他在地頭上插瞭個牌子,上面寫道:"瓜管吃好,瓜子留下。" 諸葛亮把瓜子冼凈、曬幹,再分給附近的瓜農。如今,漢水兩岸沙地上的賈傢湖、長豐洲、小樊洲的西瓜仍有名氣,個大、皮薄、味沙甜。有些地方還遵守那條""的老規矩。

神機妙算

這件事情的真否無法考證,從記載來看,可能性還是有的。相傳,諸葛亮在臨死前對後代說:"我死後,你們中的一個將來會遇到殺身大禍。到那時,你們把房拆瞭,在墻裡面有一個紙包,有補救的辦法。" 諸葛亮死後,司馬炎打下天下當瞭皇帝。他得知:朝廷中的一員將軍是諸葛亮的後代,便想治治他。有一天,司馬炎找瞭個借口,把這個將軍定瞭死罪。在金殿上,司馬炎問:"你祖父臨死前說瞭些什麼?"這個將軍就一五一十地把諸葛亮的話說給他聽。司馬炎聽後,使命令上兵們把房子拆瞭,取出紙包。隻見紙包裡面有封信,上面寫著"遇皇而開"。土兵們把信遞給炎,炎打開信,隻見裡面寫道:"訪問後返三步。"炎立即站起身退後三步。他剛站穩,隻聽"咔嚓嚓"一聲響,炎龍案上面正對的房頂上,一根玉掉下來。把桌椅砸得粉碎。炎嚇得出瞭一身冷汗。反過來再看信後面寫道,"我救你一命,請你留我後代一命。"看完這封信,暗暗佩服諸葛亮的。後來.他把那個將軍官復原職。

八卦衣

在戲劇和圖面中,諸葛亮都是身披,運籌帷幄,決勝千裡的姿態。據民間傳說諸葛亮的是他勤奮好學,師母所賞賜。諸葛亮少年時代,從學於水鏡先生司馬徽,諸葛亮學習刻苦,勤於用腦,不但司馬德操賞識,連司馬的妻子對他也很器重,都喜歡這個勤奮好學,善於用腦子的少年。那時,還沒有鐘表,記時用日晷,遇到陰雨天沒有太陽。時間就不好掌握瞭。為瞭記時,司馬徽訓練公雞按時鳴叫,辦法就是定時喂食。諸葛亮天資聰穎,司馬先生講的東西,他一聽便會,不解求知饑渴。為瞭學到更多的東西,他想讓先生把講課的時間延長一些,但先生總是以雞鳴叫為準,於是諸葛亮想:若把公雞鳴叫的時間延長,先生講課的時間也就延長瞭。於是他上學時就帶些糧食裝在口袋裡,估計雞快叫的時候,就喂它一點糧食,雞一吃飽就不叫瞭。過瞭一些時候,司馬先生感到奇怪,為什麼雞不按時叫瞭呢?經過細心觀察,發現諸葛亮在雞快叫時給雞喂食。司馬先生在上課時,就問學生,雞為什麼不按時叫鳴?其他學生都摸不著頭腦。諸葛亮心裡明白,可他是個誠實的人,就如實地把雞快叫的時候喂食來延長老師授課時間的事如實報告瞭司馬先生。司馬先生很生氣,當場就把他的書燒瞭,不讓他繼續讀書瞭。諸葛亮求學心切,不能讀書怎麼得瞭,可又不能硬來,便去求司馬夫人。司馬夫聽瞭請葛亮喂雞求學遭罰之事深表同情,就向司馬先生說情。司馬先生說:"小小年紀.不在功課上用功夫,倒使心術欺蒙老師。這是心術不正,此人不可大就。"司馬夫人反復替諸葛亮說情,說他小小年紀,雖使瞭點心眼,但總是為瞭多學點東西,並沒有他圖。司馬先生聽後覺得有理,便同意諸葛亮繼續讀書。司馬先生盛怒之下燒瞭諸葛亮的書,後經夫人勸解,又同意諸葛亮來繼續讀書。可沒有書怎麼讀呢?夫人對司馬先生說:"你有一千年神龜背殼,傳說披在身上,能使人上知千年往事,下曉五百年未來.不妨讓諸葛亮一試.如果靈驗,要書作甚?!!"司馬先生想到把書已燒瞭,也隻好按夫人說的辦。諸葛亮將師母送的神龜背殼往身上一披,即成瞭他的終身服飾——,昔日所學,歷歷在目,先生未講之道,也能明白幾分。

鵝毛扇

諸葛亮的代表著智慧和才幹,所以在有關諸葛亮的戲曲中,孔明總是手拿。關於,民間流傳著這樣的故事,黃承彥的千金小姐黃月英並非醜陋,而是一個非常聰明美麗、才華出眾的姑娘。黃承彥怕有為的青年有眼不識荊山玉,故稱千金為"阿醜"。阿醜黃月英不僅筆下滔滔,而且武藝超群,她曾就學於名師。藝成下山時,師傅贈送她一把,上書"明"、"亮"二字。二字中還密密麻麻地藏著攻城略地、治國安邦的計策。並囑咐她,姓名中有明亮二字者,即是你的如意郎君。後來黃承彥的乘龍快婿,就是吟嘯待時、未出隆中便知天下三分的名字中有"明"、"亮"二字的未來蜀國丞相諸葛亮。結婚時,黃月英便將作為禮物贈給諸葛亮。孔明對愛如掌上明珠,形影不離。他這樣作不僅表達瞭他們夫妻間真摯不渝的愛情,更主要的是熟練並運用扇上的謀略。所以不管春夏秋冬,總是手不離扇。清朝康熙年間,襄陽觀察使趙宏恩在《諸葛草廬詩》中寫道:"扇搖戰月三分鼎,石黯陰雲八陣圖",就足以證明諸葛亮手執的功用以及他手不離扇的原因。

饅頭故事

相傳在三國時候,蜀國南邊的南蠻洞主孟獲總是不斷來襲擊騷擾,諸葛亮親自帶兵去征伐孟獲。瀘水一帶人煙極少,瘴氣很重而且瀘水有毒。諸葛亮手下提出瞭一個迷信的主意:殺死一些"南蠻"的俘虜,用他們的頭去祭瀘水的河神。諸葛亮當然不能答應殺"南蠻"俘虜,但為瞭鼓舞士氣,他想出瞭一個辦法:用軍中帶的面粉和成面泥,捏成人頭的模樣兒蒸熟,當作祭品來代替"蠻"頭去祭祀河神。從那以後,這種面食就流傳瞭下來,並且傳到瞭北方。但是稱為"蠻頭"實在太嚇人瞭,人們就用"饅"字換下瞭"蠻"字,寫作"饅頭",久而久之,饅頭就成瞭北方人的主食品。

大頭菜故事

據說大頭菜的淵源也與諸葛亮有關。諸葛亮居住隆中時,有一次小染疾病,他到山上去采藥,發現一種象籮卜的東西,挖起來一看又不是籮卜。隻見這東西拳頭大小,上大、下小,咬一口一嘗,不苦不澀,細品一下,還有點辣甜。他想,地上百草能養人,這種東西若沒毒,不也是好菜嗎?!!於是,他就挖瞭幾個帶回傢,叫妻子炒瞭一盤,想嘗嘗味道咋樣。誰知,菜一上桌,全傢人一嘗,都稱好吃。問叫啥菜,諸葛亮想瞭想說,就叫"大頭菜"吧。從此,諸葛亮一傢經常吃大頭菜。有一年風調雨順,諸葛亮種的大頭菜長得又肥又大,秋後收瞭一大堆。襄陽人儲存剩菜的辦法就是醃制,諸葛亮將大頭菜洗凈晾幹醃瞭一缸,第二年拿出來一嘗,竟比新鮮還美味,後來,諸葛亮輔佐劉備聯吳抗曹,因士兵沒菜吃,常使劉備發愁。諸葛亮就派一支木牛流馬到襄陽買大頭菜。大頭菜帶起來方便,吃著有味,劉備非常喜歡。從那以後,每逢大戰之前,劉備就派人到襄陽買大頭菜,他的士兵一直沒有缺過菜吃。此後,襄陽的大頭菜越來越有名氣,人們自然想到諸葛亮,為瞭不忘他的功勞,大傢就把大頭菜叫做"諸葛亮菜"。

發明創造

木牛流馬

【解釋】木制的帶有幌動貨箱的人力步行式運輸器具。【出處】晉·陳壽《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亮性長於巧思,損益連弩,,皆出其意。"《三國演義》中關於""的記載:忽一日,長史楊儀入告曰:"即今糧米皆在劍閣,人夫牛馬,搬運不便,如之奈何?"孔明笑曰:"吾已運謀多時也。前者所積木料,並西川收買下的大木,教人制造,搬運糧米,甚是便利。牛馬皆不水食,可以晝夜轉運不絕也。"眾皆驚曰:"自古及今,未聞有之事。不知丞相有何妙法,造此奇物?"孔明曰:"吾已令人依法制造,尚未完備。吾今先將造之法,尺寸方圓,長短闊狹,開寫明白,汝等視之。"眾大喜。

饅頭

話說諸葛亮平定孟獲班師回朝,過瀘水而不得,按習俗需要拿49個人頭祭祀,次日諸葛亮用面粉合面裹以肉做成人頭狀頂替人頭用以祭祀;自此以後也就有瞭很多祭祀時除瞭豬,牛,羊外多瞭;另表:原來是指頂替用來祭祀的俘虜蠻夷的頭,所以是稱為蠻頭,後改用曼頭用以避諱,再後加瞭食旁成為如今的。

孔明燈

又叫天燈,相傳是由三國時的諸葛孔明(即諸葛亮)所發明。當年,諸葛孔明被司馬懿圍困於陽平,無法派兵出城求救。孔明算準風向,制成會飄浮的紙燈籠,系上求救的訊息,其後果然脫險,於是後世就稱這種燈籠為。另一種說法則是這種燈籠的外形像諸葛孔明戴的帽子,因而得名。

諸葛連弩

三國時期蜀國的諸葛亮制作瞭一種連弩,稱作元戎弩,在較短時間內能發射十支箭,殺傷力很強,但是體積、重量偏大,單兵無法使用,主要用來防守城池和營塞。

八陣圖

分別以天、地、風、雲、龍、虎、鳥、蛇命名,加上中軍共是九個大陣。 中軍由十六個小陣組成,周圍八陣則各以六個小陣組成,共計六十四個小陣。八陣中,天、地、風、雲為"四正",龍(青龍)、虎(白虎)、鳥(朱雀)、蛇(螣téng蛇)為"四奇"。另外,尚有二十四陣佈於後方,以為機動之用。相傳有周天365種變化。此外傳為諸葛亮發明的尚有孔明鎖、木獸、地雷等。

生平

躬耕隴畝

諸葛亮於漢靈帝光和四年(公元181年)出生在瑯邪郡陽都縣的一個官吏之傢,諸葛氏是瑯邪的望族,先祖諸葛豐曾在西漢元帝時做過司隸校尉,諸葛亮父親諸葛圭東漢末年做過泰山郡丞;諸葛亮3歲母親章氏病逝,諸葛亮8歲喪父,與弟弟諸葛均一起跟隨由袁術任命為豫章太守的叔父諸葛玄到豫章赴任,東漢朝廷派朱皓取代瞭諸葛玄職務,諸葛玄就去投奔荊州劉表,諸葛亮的躬耕地尚有爭議,一說在南陽臥龍崗,另說在襄陽城西二十裡的隆中。建安二年(197年),諸葛亮的叔父諸葛玄病逝;漢獻帝已從長安李傕手中逃出,遷到瞭曹操的許縣。諸葛亮此時已16歲,平日好念《梁父吟》,又常以管仲、樂毅比擬自己,當時的人對他都是不屑一顧,隻有好友徐庶、崔州平等好友相信他的才幹。人稱"臥龍"。他與當時的襄陽名士司馬徽、龐德公、黃承彥等有結交。黃承彥曾對諸葛亮說:"聞君擇婦;身有醜女,黃頭黑色,而才堪相配。(聽到你要選妻,我傢中有一醜女,頭發黃、皮膚黑,但才華可與你相配。)"諸葛亮應許這頭親事,立即迎娶她。當時的人都以此作笑話取樂,鄉裡甚至作瞭句諺語:"莫作孔明擇婦,正得阿承醜女"。

隆中對策

《隆中對》原名《草廬對》,是東漢末年諸葛亮與劉備初次會面的談話內容,選自《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207年冬至208年春,當時駐軍新野的劉備在徐庶的建議下,三次到隆中草廬拜訪諸葛亮。前兩次都沒見到諸葛亮,第三次終於得見。《隆中對》中,諸葛亮為劉備分析瞭天下形勢,提出先取荊州為傢,再取益州成鼎足之勢,繼而圖取中原的戰略構想。三顧茅廬之後,諸葛亮出山成為劉備的軍師,劉備集團之後的種種攻略皆基於此。

赤壁大戰

當時,劉表之妻劉琦後母蔡氏屢進讒言,劉表對劉琦漸漸不悅。劉琦數次向諸葛亮請教自安之術,但諸葛亮每每推辭,劉琦便在一次飲宴時用上屋抽梯之計令諸葛亮說出解決辦法,諸葛亮便反問劉琦:"君不見申生在內而危,重耳在外而安乎?(你不見到春秋時期申生在內而有危險,但重耳(指的是晉文公)在外卻可得安嗎?)"當時黃祖被東吳殺害,劉琦便上薦為江夏太守外求自保。建安十三年(208)八月,劉表病逝,其二子劉琮繼位,聽到曹操南下的消息,遣使投降。劉備在樊城知道後,率軍隊和百姓南逃,曹軍在當陽長坂追上劉軍。劉備到達夏口,而孫權之前又派魯肅到來觀察情況,並向劉備建議向孫權求救,諸葛亮便自薦到柴桑作說客,與魯肅結為朋友;到達柴桑後,諸葛亮面見孫權,先用二分法給孫權兩個選擇"若能以吳、越之眾與中國抗衡,不如早與之絕(如果能以吳、越的軍力與中原之國抗衡,不如早和曹操斷交)";另一個選擇則是激將法,"若不能當,何不案兵束甲,北面而事之!(如果認為不能抵擋,為何不停止軍事行動,向北方稱臣呢!"北面"在這裡有雙重含義:其一是曹操當時在北方;其二是君臣見面時,臣子通常面向北方。)"孫權卻反問諸葛亮,劉備又何解不投降。諸葛亮便提高劉備身價,說劉備有氣節,絕不投降,以向孫權顯示劉備的決心。孫權大怒,誓言不會向曹操投降,但卻有所擔心,劉備還有多少兵力戰鬥。諸葛亮最後才分析兩軍的情況,先說出自軍散兵歸還和關羽水軍有萬人,加上劉琦凡江夏士兵亦不下萬人,再說出曹軍遠來疲弊,追劉備時,又用輕騎一日一夜行瞭三百多裡,正是"強弩之末,勢不能穿魯縞";而且北方人不習水戰,荊州百姓又是被逼服從曹操,不是心服;最後肯定地說曹操必定可打敗。孫權十分高興,後又受到魯肅、周瑜的遊說,決定聯劉抗曹,派周瑜、程普、魯肅等率三萬水軍,與曹操開戰。諸葛亮隨軍回到劉備處;十一月,曹操大軍在赤壁遭遇孫劉聯軍火攻,軍中又發生瘟疫,故大敗,回師北還。

足食足兵

赤壁之戰後,劉備於十二月平定荊南四郡,任命諸葛亮為軍師中郎將,住於臨烝,督令零陵、桂陽、長沙三郡,負責調整賦稅,充實軍資。建安十六年(211年),益州牧劉璋派法正、孟達請劉備助攻張魯。諸葛亮便與關羽、張飛、趙雲等鎮守荊州。至次年十二月,劉備與劉璋決裂,還攻成都。諸葛亮便與張飛、趙雲等入蜀助陣,留關羽負責荊州防務,分兵平定各郡縣,與劉備一起圍成都。至建安十九年(214年),劉璋投降,劉備入主益州。諸葛亮受金五百斤,銀千斤,錢五千萬,錦千匹,並受任為軍師將軍,署左將軍府事。每當劉備出兵征伐,諸葛亮便負責鎮守成都,為劉備,如漢中之戰就替劉備提供資援。漢獻帝延康元年(220年),曹丕篡漢自立。魏黃初二年(221年),群臣聽到漢獻帝被害的消息,勸已成為漢中王的劉備登基為帝,劉備不答應,諸葛亮用耿純遊說劉秀登基的故事勸劉備。於是劉備才答應,任諸葛亮為丞相、錄尚書事,假節;同年張飛被害,諸葛亮領司隸校尉一職。

白帝城托孤

章武二年(222年)八月,劉備在東征奪回荊州的途中被打敗,撤退至永安,諸葛亮大嘆:"可惜法正故去,否則必能阻止劉備東征之舉。"至章武三年(223年)二月,劉備病重,召諸葛亮到永安,與李嚴一起托付後事,劉備對諸葛亮說:"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你的才能是曹丕的十倍,必定能夠安頓國傢,終可成就大事。如果嗣子(劉禪)可以輔助,便輔助他;如果他沒有才幹,你可以自行取度。]"諸葛亮涕泣地說:"臣敢不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乎!"劉備又要劉禪視諸葛亮為父。延至四月,劉備逝世,劉禪繼位,封諸葛亮為武鄉侯,開設官府辦公。不久,再領益州牧,政事上的大小事務,劉禪都依賴於諸葛亮,由諸葛亮決定。本來南中地區因劉備逝世而乘機叛亂,諸葛亮因國傢剛逝去君主,先不發兵,而派鄧芝及陳震赴東吳修好。

南征北戰

南征建興三年(225年)春天,諸葛亮率軍南征,臨行前劉禪賜諸葛亮金鈇鉞一具,曲蓋一個,前後羽葆鼓吹各一部,虎賁六十人。後諸葛亮深入不毛之地(成語:不毛為今天緬甸北境八莫)討伐雍闓、孟獲,諸葛亮采取參軍馬謖的建議,以攻心為主,先打敗雍闓軍,再七擒七縱孟獲,至秋天平定所有亂事。蜀漢在南中安定並獲得大量的資源,並且組建瞭無當飛軍這支勁旅。經過長期積累,有瞭北伐的基礎。

北伐⒈建興六年(228年)春,諸葛亮事先揚聲走斜谷道取郿,讓趙雲、鄧芝設疑兵吸引曹真重兵,自己率大軍攻祁山(今甘肅省西和縣西北)。隴右的南安、天水和安定三郡反魏附蜀,關中震響。魏明帝西鎮長安,命張郃率領步騎五萬人前往,大破馬謖於街亭。而同時趙雲寡不敵眾,失利於箕谷。諸葛亮乃拔西縣千餘傢返回漢中。第一次北伐失敗。2、同年冬,諸葛亮趁魏兵東下,關中虛弱,趁機北伐,出兵散關(今陜西省寶雞市西南)圍陳倉(今陜西省寶雞市東),為魏將郝昭所拒,諸葛亮勸降不成,而又糧草不繼,不得已退還漢中。魏將王雙來追,被斬。⒊建興七年(229年)春,諸葛亮遣陳式攻武都(今甘肅省成縣周邊)、陰平(今甘肅省文縣周邊)二郡。雍州刺史郭淮引兵救之,亮自出至建威(今甘肅省西和縣西),郭淮退,遂得二郡。⒋建興八年(230年)秋,魏軍三路進攻漢中,司馬懿走西城(今陜西省安康市西北),張郃走子午谷,曹真走斜谷。諸葛亮駐軍於城固(今陜西省城固縣東)、赤坂(今陜西省洋縣東二十裡)。時大雨三十餘天,魏軍撤退。同年,諸葛亮使魏延、吳懿西入羌中,大破魏後將軍費曜(瑤)、雍州刺史郭淮於陽溪(南安郡內,當在今甘肅省武山西南一帶)。⒌建興九年(231年)二月,諸葛亮率大軍攻祁山,始以木牛運。時曹真病重,司馬懿都督關中諸將出拒。諸葛亮割麥於上邽(今甘肅省天水縣)。司馬懿追亮至鹵城(今甘肅省天水市與甘谷之間),掘營自守,有"畏蜀如畏虎"之譏。五月,諸葛亮使魏延、高翔、吳班赴拒,大破司馬懿,漢軍獲甲首三千級,玄鎧五千領,角弩三千一百張,於是宣王司馬懿退還保營。六月,李嚴因運糧不濟呼亮還。張郃追亮退兵至木門,中箭身亡——此為二出祁山。⒍建興十二年(234年)二月,諸葛亮率大軍出斜谷道,據武功五丈原(今陜西省岐山南),屯田於渭濱,與司馬懿對於渭南,並約吳國共同發兵。期間諸葛亮既屢屢遣使者下戰書,又致巾幗婦人之飾,以激怒宣王司馬懿,但司馬懿忍辱據守不出,並以"千裡請戰"的妙計平息將怒。諸葛亮乃分兵屯田,在魏國境內與魏國百姓共同種糧自給自足,打算長期駐紮下去,但諸葛亮卻因過於操勞而病逝。

病逝五丈原

八月,諸葛亮病故於五丈原(寶雞境內)。楊儀等率軍還,薑維等遵照諸葛亮遺囑,秘不發喪,緩緩退軍。魏軍主帥司馬懿(字仲達)率軍追擊,見蜀軍帥旗飄揚,孔明羽扇綸巾坐在車裡。司馬懿懷疑是孔明用計誘敵,趕緊策馬收兵,於是便有"死諸葛嚇走活仲達"一事。這六次用兵,出祁山隻有兩次;第四次是魏軍主動進攻,蜀軍防守,由於連日大雨,山洪暴發,沖毀棧道,蜀魏並未交戰。

藝術造詣

書法篇

諸葛亮所處的時代,正是中國書法藝術趨向成熟的時代。諸葛亮喜愛書法,在青少年時代就進行過刻苦的訓 練,能寫多種字體,篆書、八分、草書都寫得很出色。南朝梁陶弘景是一位大書法傢,他所著《刀劍錄》記載:"蜀章武元年辛醜(公元221年),采金牛山鐵,鑄八鐵劍,各長三尺六寸,……並是孔明書作風角處所。"。虞荔《古鼎錄》記載:"諸葛亮殺王雙,還定軍山,鑄一鼎,埋於漢川,其文曰:定軍鼎。又作八陣鼎,沉永安水中,皆大篆書。""先主章武二年(公元222年),於漢川鑄一鼎,名克漢鼎,置丙穴中,八分書……又鑄一鼎於成都武擔山,名受禪鼎;又鑄一鼎於劍山口,名劍山鼎。並小篆書,皆武侯跡。""章武三年(公元223年)義作二鼎,一與魯王,文曰:"富貴昌,宜侯王。";一與梁王,文曰:"大吉祥,宜公王。"並古隸書,高三尺,皆武侯跡。"北宋時周越所著《古今法書苑》也記載:"蜀先主嘗作三鼎,皆武侯篆隸八分,極其工妙。"。南朝陶弘景,距諸葛亮僅二百餘年時間,他的見聞和記述應是有事實依據的。宋徽宗宣和內府的《宣和書譜》卷13記載:諸葛亮"善畫,亦喜作草字,雖不以書稱,世得其遺跡,必珍玩之"。又說:"今禦府所藏草書一:《遠涉帖》。"這說明到北宋末期(公元1119—1125年)在皇宮內府還珍藏有諸葛亮的書法作品。南宋陳思《書小史》記載:諸葛亮"善其篆隸八分,今法帖中有"玄漠太極,混合陰陽"等字,殊工"。諸葛亮在繁忙的政務和軍事活動中,始終不忘書法。《常德府志》記載:"臥龍墨池在沅江縣西三十裡臥龍寺內。俗傳漢諸葛武侯滌墨於此寺,因名。"諸葛亮在常德一帶活動的時間,是在赤壁大戰之後,戰事十分緊張頻繁,可是他仍然不忘臨池揮毫。

繪畫篇

唐朝張彥遠在《歷代名畫記》中寫道:"諸葛武侯父子皆長於畫。"張彥遠還在其《論畫》一書中,記載瞭當時繪畫收藏與銷售的情況。他說:"今分為三古以定貴賤,以漢、魏三國為上古,則趙岐、劉褻、蔡邕、張衡、曹髦、楊修、桓范、徐邈、曹不興、諸葛亮之流是也。"張彥遠記述當時一些近代畫傢如閻立本、吳道子等人繪畫作品的售價:"屏風一片值金二萬,坎者售一萬五千,""一扇值金一萬。"並說漢魏三國(即上古)畫傢的作品,在唐代已是"有國有傢之重寶","為希代之珍"。張彥遠他的記述中,可以大致看到諸葛亮在中國美術史上的歷史地位和藝術成就。東晉史學傢常璩的《華陽國志》記載:"南中,其俗征巫鬼,好詛盟,投石結草,官常以詛盟要之。諸葛亮乃為夷作圖譜,先畫天地日月君長城府,次畫神龍,龍生夷及牛馬駝羊。後畫部主吏,乘馬幡蓋,巡行安恤。又畫夷牽牛負酒齎金寶詣之之象,以賜夷,夷甚重之。"從以上記載可以看出,諸葛亮的確具有非凡的繪畫才能。他的畫作既取材於現實生活(如南中少數民族的生活)又有神奇而豐富的想象(如神龍等),而且構圖宏偉,場面博大。

音樂篇

諸葛亮精通音律,喜歡操琴吟唱,有很高的音樂修養。這方面在古籍中多有記述。陳壽《三國志·諸葛亮傳》記載:"玄卒,亮躬耕隴畝,好為梁父吟。"習鑿齒《襄陽耆舊記》:"襄陽有孔明故宅……宅西面山臨水,孔明常登之,鼓瑟為《梁父吟》,因名此山為樂山。"當然還有臥龍吟,真是千古絕唱,《中興書目》記載:"《琴經》一卷,諸葛亮撰述制琴之始及七弦之音,十三徽取象之意。"謝希夷《琴論》也記有:"諸葛亮作《梁父吟》。"《輿地志》記載:"定軍山武侯廟內有石琴一,拂之,聲甚清越,相傳武侯所遺。"從以上記載就足以看出:諸葛亮在音樂方面有著很全面的修養和很高的藝術成就。他既長於聲樂——會吟唱;又長於器樂——善操琴;同時他還進行樂曲和歌詞的創作,而且還會制作樂器——制七弦琴和石琴。不僅如此,他還寫有一部音樂理論專著——《琴經》。

治國成就

《三國志》:諸葛亮之為相國也,撫百姓,示儀軌,約官職,從權制,開誠心,佈公道;盡忠益時者雖讎必賞,犯法怠慢者雖親必罰,服罪輸情者 雖重必釋,遊辭巧飾者 雖輕必戮;善無微而不賞,惡無纖 而不貶;庶事精練,物理其本,循名責實,虛偽 不齒;終於邦域之內,咸畏 而愛之,刑政雖峻 而無怨者,以其用心平 而勸戒明也。可謂識治之 良才,管、蕭之亞匹矣。

《三國志》:及備殂沒,嗣子幼弱,事無巨細,亮皆專之。於是外連東吳,內平南越,立法施度,整理戎旅,工械技巧,物究其極,科教嚴明,賞罰必信,無惡不懲,無善不顯,至於吏不容奸,人懷自厲,道不拾遺,強不侵弱,風化肅然也。

《三國志》:黎庶追思,以為口實。至今梁、益之民,咨述亮者,言猶在耳,雖甘棠之詠召公,鄭人之歌子產,無以遠譬也。孟軻有雲:"以逸道使民,雖勞不怨;以生道殺人,雖死不忿。"信矣!論者或怪亮文彩不艷,而過於丁寧周至。臣愚以為咎繇大賢也,周公聖人也,考之尚書,咎繇之謨略而雅,周公之誥煩而悉。何則?咎繇與舜、禹共談,周公與群下矢誓故也。亮所與言,盡眾人凡士,故其文指不得及遠也。然其聲教遺言,皆經事綜物,公誠之心,形於文墨,足以知其人之意理,而有補於當世。

諸葛亮在漢中休士勸農期間,充分利用瞭漢中優厚的經濟條件,因地制宜地采取瞭一系列發展生產的得力措施,使北伐軍資基本上就地得到瞭解決,諸葛亮死後,蜀軍撤退,魏軍還在蜀營中"獲其圖書、糧谷甚眾"。這正說明瞭諸葛亮休士勸農,實行軍屯耕戰的效果是顯著的。當地人民生活好瞭,就可以招來更多的人口,使地廣人稀的漢中重新得到發展,逐步到達人多、糧多的良性循環,使百姓"安其居,樂其業"。隻有富國強兵,才能維護統治階級的長治久安。

經諸葛亮"踵跡增築"的"山河堰"等水利工程至今還是漢中地區灌溉面積最大的水利工程。據李儀祉先生考察而知,"山河堰尚灌褒城田八千餘畝,灌南鄭縣田三萬零六百餘畝,灌酒縣七千餘畝,共四萬六千餘畝。"漢中市的六大名池,至今仍被利用。據考古調查統計,全區至今尚保留有漢以來的古堰七十多處,一些堰渠經歷代使用維修,一直延用至今。同時各地在繼承和學習古代開發利用水利資源經驗的基礎上,又不斷增修瞭大批塘、庫、陂池等水利設施。僅勉縣就增修瞭能蓄十萬立方水的水庫三十七個;塘與陂池達三百多個;冬水田至今仍有五萬多畝。

上述實事說明,漢中盆地古代農田水利設施至今所產生的實際效用和不斷改進利用,與諸葛亮當年在漢中休上勸農時,開拓農田、興修水利、發展生產的豐功偉績是分不開的。

紀念建築

武侯祠

四川成都市武侯區和,1991,經政府批準,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區正式成立,區名取自轄區內的(原為漢昭烈廟,昭烈為劉備死後的謚號)。因諸葛亮生前被封為武鄉侯而得名,明初與昭烈廟合並,為蜀中著名的歷史旅遊名勝之一。南陽,又名"諸葛亮庵",位於河南南陽市臥龍區臥龍崗,始建於魏晉時期,是投魏之蜀國故將黃權在諸葛亮躬耕地臥龍崗上修建而成的是紀念三國時期著名的思想傢、軍事傢諸葛亮的大型祠堂群。陜西省漢中市,位於勉縣(沔縣),始建於公元263年,為最早的(早成都約50年),故而被稱為"天下第一"。

隆中

風景區位於全國歷史文化名城襄陽市襄城區,距襄陽市區13公裡,總面積209平方公裡,已有一千七百多年的歷史。中國三國時期傑出的政治傢、軍事傢諸葛亮青年時期在這裡隱居長達十年之久。膾炙人口的《對》和劉備"三顧茅廬"的史事都發生在這裡。風景區有著豐富的人文景觀和優美的自然環境,明代就形成瞭"十景",即草廬亭、躬耕田、三顧堂、小虹橋、六角井、武侯祠、半月溪、老龍洞、梁父巖、抱膝石,建國後又先後修建或新建瞭書院、諸葛草廬、吟嘯山莊、銅鼓臺、長廊、觀星臺、棋盤石、琴臺、孔雀寨、猴山等眾多景點。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傢董必武生前給題詞:"諸葛大名垂宇宙,勝跡永清幽"。1994年被列為國傢重點風景名勝區,1996年被定為國傢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部分學者稱,諸葛亮在前出師表中自敘"臣本佈衣,躬耕於南陽"是指的南陽郡鄧縣(今襄陽市襄城區境內)。著名史書《漢晉春秋》記載"亮傢於南陽之鄧縣,在襄陽城西二十裡,號曰。"也有學者不認同這種說法,依據《大明一統志》記載:"諸葛亮,瑯琊人,躬耕南陽,往來",表明南陽臥龍崗才是諸葛亮躬耕地。

諸葛亮墓

諸葛亮之墓武侯墓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即,在陜西省勉縣(沔縣)定軍山腳下,每年,勉縣的人在清明節的那天都要去拜謁諸葛亮遊覽定軍山;2008年10月,在勉縣還舉行瞭三國文化節。

查看更多 >>

鄖陽 你認為 皮卡丘 常見故障 市轄區 翹嘴鱖 二礦口 西紅柿牛肉

最新评论

热点新闻